Logo

奇特的一生

9787535021175

ISBN:9787535021175

作者:[苏] 格拉宁

译者:侯焕闳 / 唐其慈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3

评价:☆☆☆☆☆

这一本书,是时间管理的经典书籍,又是某种意义上柳比歇夫的个人传记,同时你也可以把它当成一部小说来看。其实是不是小说已经无所谓了,最关键的是时间管理部分。想不断的超越自我吗?请看这本书。

(P7)“死者是属于大家的。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做报告的人从柳比歇夫身上挑出他们喜欢的东西来讲,再不然就是选择他们需要的东西来做他们的论据。年复一年,他们塑造的柳比歇夫的各种形象会融合成某种中性的东西,说得确切些,融合成一种人人都能接受的折衷的东西,没有矛盾,没有难解的谜,给磨平了棱角,很难辨认出原型。

然后,人们会对这个折衷的形象加以解释,判断他的错误所在,确定他在哪些方面走在他的时代的前面,把他的形象变得人人都十分理解。然而并不真实。”

(P30)“我们真诚地相信我们是在尽力而为,认真地埋头工作,蓦地发现我们真正做工作的时间说不定只有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其余的时间都流走了,消失了,浪费在无谓的奔忙和聊天上,浪费在等待鸿鹄之将至。”

抓住零碎的时间,并且按照不同的时间安排相应的事情。(P40)“他规定,短距离,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P43)“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P43)“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着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P41)“应当不断挖掘一切时间潜力。明摆着,人不能者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实际上,正如柳比歇夫亲身体验到的,需要高深学识的工作,他一天至多能干七八个小时。”

我原来一点都不了解自己(P50)“我心中没有一个准数,对自己没有一个准数。我有什么变化,我的工作精力、我的爱好和兴趣有什么变化……说起来,我原来倒是以为了解自己的,可是一接触到柳比歇夫的那些总结,我才明自我其实是对自己一无所知,一点也不了解。”

柳比歇夫并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是真实存在的。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记录并且统计自己的时间。他的意志如钢铁般坚韧,像机器人似的,但他并不是机器人(P63“他能够叫时间服从他,但不能左右环境。他无非是个凡人,激情、爱、挫折都能叫他分心,连幸福也会影响他的专心致志。”)。他根据这些信息来观察自己做了什么,没做什么,查找其中的缺陷,从而安排每年的计划,甚至安排五年计划。前段时间争议很大的清华学霸马冬晗,也是类似的人物,不知有没有和柳比歇夫一样做五年计划。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那些大牛,他们会比你更努力。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知识和技术,与金钱带来的幸福感一样是递减的,我们可以追上大牛。

事情固然和环境关系很大,最重要的其实还是你去做,去执行才能解决。没有机会,要自己创造机会。环境不适合,去适应环境,从而找机会改造环境。柳比歇夫在会上演算习题,在路上阅读康德的三大批判。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做法的可行性。(P76)“柳比歇夫也好,贝克列米舍夫也好,都不是在书斋里讨生活的学者,他们谁也没有特别优越的生活条件,谁也不是与世隔绝,不闻不问战前和战争年代的忧虑、风雨和苦难。现实生活并没有放过他们,他们同样遭受过不幸,吃过苦头。然而。你看他们的信。便可以明白,他们生活的内容并不是苦难,而是成果。”

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并且不被计划束缚。让计划为自己服务,而不是限制自己。(P109)“柳比歇夫创造并不断修订自己的时间统计法,他节约时间,都不是为了以后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入迷的事情上。在某种程度上,他破坏了自己的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没有能控制住他,没有进行抵制。他的时间统计法象过去为他的长处服务一样,开始驯服地为他的弱点服务。”

时间管理,就是相信未来的自己更好。(P112)“有一点他知道得非常深刻,而且曾多次向别人说起过:谁同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人生中往往有些遗憾。(P116)“他播种,却明知看不到发芽。”

时不待我,我却老是找理由来安慰自己。(P122)“我们好象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干扰、借口客观条件而认为不适用。啊,不依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 件,具有充分权力和理由的客观条件真是威力无比!把责任往它们身上互推,那是多么轻而易举啊……”

道德用来律己,并不是针对他人的强制规定,它是每一个人自己的原则。(P122)“他的要求不同——他要求真正的道德,也就是说,要求一个人能独立地进行自我修养以提高道德水准,要求一个人不是把道德看成是墨守成规,而是一种克制和自我修养的过程。”(P143)“我认识一些作家,他们从未从自己所写的东西中作出任何针对自己的结论。他们坚持的东西,同他们本人没有任何关系。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当他们的书遭到反对时,他们就赶紧去捍卫它。教育的是别人,要求别人去思考,号召别人去行善……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也不愿把自己的论断用于自己身上,他认为自己有权把自己同别人区分开来。重要的是他的思想是有益的,他为自己思想的正确性负责,而不是为他的思想是否同自己的生活和谐一致负责。两者相符或相背,这并不重要,谁也管不着,重要的 是才华横溢。有才华或是没有才华——一切正是围绕着这一点而转动(最多也不过如此而已!)。至于这位才华横溢的人自己信奉什么,他本人的道德如何,他是否遵循自己所号召的一切去做——这是次要的。”

精确的时间管理,使柳比歇夫不断的超越自己的极限。回想起来,虚度的时光大多,能够利用一部分起来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在追求效率的时候,不要记住把握时间。(P147)“超越了他平常的能力和极限,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重要的正是这一点。这么说,这是可能的,而既然能有一次,那么为什么不能有两次,不能每天都这样呢?”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