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ISBN:9787501951581

作者:M. Neil Browne / Stuart M. Keeley

译者:赵玉芳 / 向景辉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

评价:☆☆☆☆☆

当今社会,批判性思维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发达的传媒使人们每天都处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中,而无法辨别真伪。人们越来越依赖专家、律师、记者、评论家等,依赖的程度超乎想象。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电视上说”“报纸上说”“网上说”,而唯独没有“我认为”。我们在被动地、不加思索地接受每天蜂拥而来的大量信息,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趋势。

批评性思维涉及下面几点:

  • 意识到一些彼此相关的批评性问题。
  • 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和回答批评性问题。
  • 愿意主动运用批评性问题。

一种思维方式类似于海绵和水的相互作用:吸收。这种常被运用的方法由几个明显的优点:

  • 你吸收的知识越多,你接越能够理解它的复杂性。你所获得的知识为你以后进行更复杂的思维提供了基础。
  • 它是相当被动的。它不需要艰辛的心理过程,而是很快、很容易发生的,主要的心理加工就是注意和记忆。如果材料是清晰、有趣的,那么这个特点就更明显了。主要的心理加工包括注意集中和记忆。

这种海绵式思维存在严重的缺陷:它不能够提供一种方法来确定哪些信息和观点值得相信,哪些应该反对。

你希望自己决定应该选择什么、应该忽视什么,要做出这个决定,你就必须带着一个特定的态度来阅读——一个提出问题的态度。这种思维风格要求积极参与:作者努力和你说,你就应该努力地给他反馈,不管他在不在场。我们称这种互动的方式为淘金式的思维方式。它为积极的读者和听众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他们可以使用这种模式来判断所见所闻的价值。

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的获得,而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因此,两种方式可以互补。为了找到智慧的金子,你必须要有评估的材料。要评估这些材料,我们必须首先拥有一定的知识。

弱的批判性思维是用批判性思维维护你自己已有的观念;强的批判性思维是运用相同的技能来评估所以的观点和信念,特别是评估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你应该知道什么时候以及怎么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 理由是什么?
  • 哪些语句有歧义?
  •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典型的论题有两种:

  • 描述性论题,针对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算法正确提出的问题。
  • 说明性论题,针对我们应当怎样做以及对与错、好于坏提出的问题。

结论是由推理产生的,它起源于原因。结论是一种需要其他观点支持的观点。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如果某人声称某件事是真实的或是应该做的,却提不出任何证据来支持他的观点,那么,他的这个观点就不是结论,因为他没有提供可支持的证据。因此,没有支持的言论仅仅是一些观点而非结论。

在你评价作者的某个观点之前,必须弄清楚他的论题和结论。如果你不能明确地知道作者努力要说服你相信的内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呢?你要决定是否接受作者的结论,第一步就是找出作者所辩论的重点。

理由是什么?

理由包括信念、证据、比喻、类推以及其他用来支持或证明结论的陈述。这些陈述共同形成证明结论的可靠基础。

论证包括两个部分:结论以及支持该结论的理由。论证有如下几个特征:

  • 每项论证都有一个目的。提供某个论证的人希望说服我们,使我们相信某件事或者以某种方式行动。因此,他们要求回应,虽然我们也可以无动于衷,但通常必须以某种方式作出回答。
  • 论证的质量不同。我们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判断其质量的高低。
  • 论证包含两种基本的、显而易见的成分——一个结论和理由。无论是确定结论存在失误还是确定理由存在失误,都会影响对这项论证的评论,因为我们无法对不能确定的事情进行评价。
  • 结论本身不能作为证据,它是证据或其他信息所支持的信念。结论依赖于理由的价值,不充分的理由绝对产生不了充分的推理。寻找真理,你就必须摆脱证据的局限性。你得尽量避免“颠倒的逻辑”或“倒逆的推理”,即不能先选择结论,然后再考虑理由。

一旦你确定了论题和结论,你就需要理解为什么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而理由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如果作者给出了充足的理由,你就可能被说服并接受他的结论。否则,我们就会立刻开始考虑如何确定理由,确定理由是你决定接受或拒绝作者结论的第二步。

哪些词句有歧义?

决定是否赞同某个观点的根本一步就是确定关键词或关键句的准确含义。如果你不能成功地弄清楚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你就有可能曲解作者的观点。

我们常常误解我们所看到、听到的事情,因为我们认为某些词语的含义是明显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进行阅读或倾听,就要求你自己寻找有歧义的词句。否则,你可能就疏忽了这一点。如果一个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在论证中不确定,我们在判断推理的恰当性之前需要进一步弄清楚它们的含义。

寻找关键词语的线索总结:

  • 回顾论题,寻找关键词。
  • 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重要的词语。
  • 注意抽象词语。
  • 使用颠倒角色扮演技术来判断其他人对关键词语的不同定义。
  • 在回答“我是否已经理解它的含义”这个重要问题的过程中,你必须克服几个主要障碍。第一个障碍是假定你和作者的意见相同。所以,你需要从一开始就避免“心灵感应”。你必须养成“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的提问习惯,而不是“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第二个障碍是认为词语只有一个单一的、明显的定义,而事实上许多词语的含义都不止一种。所以,你需要坚持思考“这些词语或句子是否有不同的含义”。

一旦确认了有歧义的词语,你就知道了构成推理的四个重要成分:

  1. 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哪些关键词语被充分定义了。
  3. 哪些关键词语还可能有其他的含义,哪些词语如果用其他定义替代原来的定义,会改变你对推理的理解。
  4. 哪些词语在上下文中有歧义。

一旦你确定了一个作者的观点,你必须确定其推理中哪些关键词语或句子可能有多种含义。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判断作者是否明确使用了其中一种定义。如果他没有这么做,如果另一种定义会改变你对结论的理解,那么,你就找到了一个有歧义的词语。确定歧义词句是你决定接受或反对一个结论的又一个重要步骤。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在所有论证中,都存在一些作者所认同的思想,而这类思想的典型特征就是作者没有对它们进行清晰的陈述。你不得不通过阅读在字里行间去发掘它们。在推理结构中,这些思想是隐形的重要环节,是将全部论证整合在一起的粘合剂。如果你不能把握这些环节,就无法真正理解一个论证。

你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寻找假设:一是寻找理由所需要的假设,有了这些假设理由才能支持结论(这种假设叫连接假设),二是寻找能证明理由的真实性的假设。

对于不同的结论来说,一个十分重要的理由就是它们之间存在价值观冲突,或者说它们是起源于参照点不同的价值观。对于伦理性或说明性的论证来说,作者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他所提供的理由,从而影响他的结论。事实上,只有当推理中加入价值观假设时,作者的理由才能在逻辑上支持结论。

这里所指的价值观是:“人们认为值得为之努力,去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这些观念行为设立了标准,并通过这些标准来衡量行为的质量。

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价值观假设是一种内隐的偏向(也就是说,在各种的情况下我们会偏向不同的价值观,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代表着某种价值观胜过另一种价值观。我们把价值观偏向和价值观优先权当作同义词使用。

确定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1. 查看作者的背景。
  2. 想想“为什么从他自己的立场得出的结果对作者如此重要”这个问题。
  3. 从相似的社会性观点中寻找类似价值观假设。
  4. 使用颠倒角色扮演技术。站在与作者相反的立场并确定对这种立场来说很重要的价值观。
  5. 寻找常见的价值观冲突,如个人权利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通常,作者会清楚地叙述一些理由来说明他为什么得出某个结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导致他得出该结论的假设。通过确定价值观冲突,你就能判断作者的价值观偏向于你的价值观偏向是否一致。这样,你就获得了一种工具来决定你是否该接受作者的结论。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是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念,而说明性或价值观假设是关于世界应当怎样的观念。

描述性假设一般分为联接假设和定义假设。

找到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 坚持思考原因和结论之间的差距。
  • 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
  • 把自己当成作者或者演讲者。
  • 换一个角度。
  • 认识到在原因中还可能存在一些能够获得优势的其他途径。
  • 避免使用不完全确定的原因作为假设。
  • 多学一些与论题有关的知识。

如果你在寻找描述性假设,那么,你就是在寻找原因和结论之间的联接。如果这一联接有缺陷,那么,原因就不一定会产生那个结论。因此,识别描述性假设容许你判定作者的原因是否导致了结论。当且仅当存在充足理由时,你才会接受结论。因而,如果你认为原因和结论之间的关联存在缺陷,你就不愿意接受作者的结论。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谬误是作者为了说明你接受一个结论而可能使用的一种推理“骗术”。

我们建议采用下面的思维步骤来寻找谬误:

  1. 确认结论和理由。
  2. 牢记结论并考虑可能与之相关的理由;把这些理由与作者提供的理由相比较。
  3. 判定理由是否阐明了一个确切的、具体的优势或者不足;如果不是,则要谨慎对待。
  4. 问问自己邪门这个问题,就可以找到任何必要的假设:“如果理由是真实的,那么,要相信什么才能在逻辑上支持结论呢?是否要相信理由是真实的呢?”
  5. 问自己,“这些假设有意义吗?”如果做出的假设显然是错误的,那么就发现了推理中的一个谬误,并且不得不放弃这个推理。
  6. 通过能够引起强烈情感的短语来检查从相关理由中分离出来的可能性。

寻找和评价推理谬误的线索

当作者出现了以下推理错误时,就应拒绝这个推理:

  • 人身攻击:不直接阐明原因而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或者侮辱。攻击一个人或他的背景,而不是他的观点。
  • 滑坡: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当存在一些方法能阻止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件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
  • 妄求完美:错误地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法,就不采用这种方法。
  • 移花接木: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被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
  • 述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不适宜地迷信公众认可的观点。
  • 述诸权威:通过引入在一个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
  • 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而,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 虚假的两难困境:当可能存在不止两个选择时,却假定仅存在两个选择。
  • 一厢情愿:做出错误的假设,即因为我们希望X是真实的或者错误的,那么X就是真实的或错误的。
  • 命名解释:错误地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者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此事。
  • 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 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使读者的注意离开原来的论题,读者的注意离开当前的论题而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有助于“赢得”辩论。这个错误的过程如下:①A是正在讨论的主题,②主题B被引入进讨论中,尽管它与主题A有可能相关,但不是要讨论的,③主题A被放弃。
  • 窃取论点:在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它没有说出原因,而是使用不同词语简单地重述结论。
  • 概况草率: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 错误类比: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件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联的差异时,会出现此类谬误。
  • 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 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与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 对共同原因的疏忽: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互相联系。
  • 在此之后、由此引发的错误:仅仅因为B事件在时间上晚于A事件发生,就认为B事件是由A事件引发的。(PS:发改委、张绍忠、马伯庸等~)

一旦确立了原因,你就想决定作者是否使用了任何推理诡计或谬误。如果你确认了推理中的谬误,那个原因就不能很有效地支持其结论了。因此,你不想接受作者那个建立在原因基础中的结论。如果作者没有提供好的原因,你就不会接受他或她的结论。因此,在决定说服接受还是拒绝作者的结论时,寻找推理中的谬误是另一个重要的步骤。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Ⅰ):直觉、个人经验、证人的证词、专家的意见

我们遇到的所有推理几乎都包含信息传达者想让我们接受的“事实”,即关于世界现在是什么样,以前是什么样、将来是什么样的信念。这些信念可能以结论、原因或假设的形式出现。我们把这些信念统称为“事实性声明”。

区别一项声明到底是个人的观点还是事实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看现在的相关证据。支持一个信念的证据越多,该信念就越具有“事实性”。

事实性声明有:

  • 描述性结论
  • 支持描述性结论或说明性结论的理由
  • 描述性假设

证据是被信息交流者所共享的明确信息,传达信息的人用它来支持或证明一项事实性声明的可信度。在说明性论证中,需要用证据来支持那些作为事实性声明的理由;而描述性假设中,则用证据来支持描述性结论。

证据的主要类型包括:

  • 直觉
  • 个人的经验
  • 他人的证词
  • 权威的意见
  • 个人的观察
  • 案例
  • 科学研究
  • 类比

评价证据的线索

使用一些这些问题有助于评价各种类型的证据。

直觉

  • 是否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支持直觉?

权威

  • 权威人士在某一特定问题上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业训练?
  • 权威人士具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吗?
  • 是否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权威人士具有歪曲影响的相对自由?
  • 该权威是否常常做出可信的声明并由此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他人的证词

  • 可能对一个人的证词产生影响的偏差或兴趣有哪些?
  • 这个人具有支持他的判断的专业知识吗?
  • 谁的证词有利于评价这个人的证词?
  • 这个人的证词中遗漏了什么信息?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Ⅱ):个人观察、科学研究、案例、类比

科学方法的三个典型特征:公众证实、控制和语言精确。

要评价类比的好坏,你需要抓住两个因素:

  1. 从多个方面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2. 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联。

你可以根据下面这三种有效方法来产生你自己的类比:

  1. 确定你所研究事物的某些重要特点。
  2. 尽量确定你熟悉的、具有类似特点的其他情况。比如,让自己进行自由的想象、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尽可能多地想象各种各样的情况。
  3. 尽量判断你所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不熟悉的情况提供一些灵感。

当作者提出一个理由来支持他的结论时,你的弄明白为什么这个理由值得你信任。对那些支持结论的证据进行考察和核实,就是对理由的价值进行评价的另一个步骤。如果支持理由的证据是可信的,那么理由也能很好地支持结论。因此,如果作者能提供更可信的证据来支持理由,进而为结论提供更可靠的支持,那么,你可能更愿意接受他的结论。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干扰性原因是一个看似合理,与作者的解释不通,但能说明一个已知的结果如何发生的解释。

寻找干扰性原因:

  • 我能想出其他方法来解释这个证据吗?
  • 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原因会导致这个行为或这些结果?
  • 如果我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会找到什么重要的原因呢?
  • 如果现有的解释是错误的,何种解释才是正确的呢?

因果关系有四种可能的解释:

  1. X是引起Y的原因。
  2. Y是引起X的原因。
  3. 由于第三个因素Z,X与Y相互联系。
  4. X与Y相互影响。

解释一件事或一系列事件的线索

当你试图发现干扰性原因时,请用以下的问题问问你自己。

  • 是否有证据表明这种解释得到了批判性检验?
  • 社会力量、政治力量或心理力量会不会使假设带有某种偏向?
  • 还有哪些干扰原因没有被考虑?与干扰原因相比,作者的假设有多可靠?
  • 作者的假设与所有与事件有关的那些有价值的证据的一致性程度有多高?
  • “在此之后、由此发生”的推理是连结事件的主要推理吗?

在对各种原因进行比较时,我们建议你使用以下的标准:

  • 逻辑合理性。
  • 与其他知识的一致性。
  • 是否曾经成功地解释或预测了某些事件。

当一个作者对某件事的原因作出某种解释时,其他的一些解释也可能是合理的。当你努力寻找干扰性原因时,你就会发现另外的解释。如果你能确定这些解释,你必须决定是相信作者的解释还是相信其他某种解释。如果作者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服你接受他的解释,你就不会心服口服地接受他的解释,最终页不会接受他的结论。因此,寻找干扰性原因是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论证的另一步。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评估统计数据的线索:

  • 尽可能地找出你所知道的这些统计数据是如何得出来的。问问自己:“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
  • 注意作者所使用的平均数的类型。
  • 小心证据和结论不相符合。
  • 不看作者的统计数据。将你认为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与作者实际给出的数据进行比较。
  • 根据作者给出的统计数据,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果与作者的结论不匹配,说明可能有什么地方出错了。
  • 看看哪些信息被遗漏了。特别要小心那些易使人误解的数字、百分比以及类比。

作者常用统计数据来支持他们的推理。统计数据被看作是有力的证据。尽管如此,统计数据很多时候被误用,因为人们常使用一些有问题的统计数据,所以确认统计数据是否存在问题非常重要。当你决定接受还是拒绝作者的结论时,需要更加小心。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我们至少有五个理由可以说明被遗漏信息是必然存在的:

  1. 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2. 有限的注意范围。
  3. 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有限。
  4. 为了达到欺骗的目的。
  5. 每个人的视角不同。

当作者试图说服我们相信某件事时,他常常会省略一些重要的信息,而被遗漏的这些信息对于评价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往往非常有用。通过明确地寻找被遗漏的信息,你才能判读作者是否向你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他的推理。如果作者遗漏的信息太多,那么,你就无法相信他的结论是有证据可依的。因此,你应当选择拒绝他的结论。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确定多种结论的线索:

  • 通过给定的理由,确定尽可能多的结论。
  • 用“如果……”句来限定可能性结论。
  • 把问题变为“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

当你决定接受或是拒绝作者的结论时,你需要清楚作者提出的结论是否最合理。作者提出的结论往往逾越了他的推理。通过鉴别几个合理的结论,你可以确定是否有一个你认可的结论。如果可能的话,来取代作者给出的结论。这是决定你接受还是反对作者结论的最后一步。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